首页 > 教学动态 > 校园动态
上实剑桥赣南支教纪实:用爱播种希望
2025-09-10  

G1-3 姜来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赣州的土地,却烤不化我心中的忐忑与期待。出发前,我和伙伴们怀着“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的信念,精心筹备着支教所需的一切。在得知当地教学资源匮乏,而孩子们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后,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脚步。当我第一次踏入池江中心小学的教室,看着眼前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所有的不安都瞬间被驱散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就此展开。

初次见面,孩子们的热情如同山间清泉,很快浸润了我的心田。他们争着向我介绍山间的野果、潺潺的溪流,说起家乡时,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有孩子紧紧拉着我的手,邀请我去家里做客,还自告奋勇要当小导游,带我探寻大山里的每一处奇妙角落。校园里,一声声“老师,下一节课是什么时候”的询问,满含着对知识的渴求,更藏着对我的喜爱与信任,这简单的话语,成为了我每日最温暖的期待。支教第一节课中进行的“你画我猜”游戏,成了我们美好回忆的开端。“小珍珠”眼神亮晶晶的,高举着小手,主动上台画画。她笔下憨态可掬的小动物,逗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邓宇泽更是活力四射,一边挥舞着手臂抢答,一边还不忘招呼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课后,我收到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贴纸和画作。黄奕兴害羞地将一叠画塞给我,轻声说:“老师,这是送给你的。”那些色彩斑斓的涂鸦,是孩子们毫无保留的心意,让我感受到纯粹的善意带来的幸福。

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常,处处都是惊喜与感动。清晨,远远就能听见他们清脆的问候声。蓝云晖蹦蹦跳跳地跑到我面前,将新摘的野花递给我,花朵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体育课上,孩子们在操场上肆意奔跑,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山间;批改作业时,吴贤工整的字迹透着认真,谢宇宏天马行空的答案充满童趣……这些平凡的瞬间,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支教的意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融,是用爱去呵护每一颗纯真的心灵。离别的时刻悄然来临。最后一堂课上,我给孩子们讲解爱眼护眼知识。有的听得格外专注,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护眼小妙招;有的则睁着大眼睛,好奇地不断提出问题。收集全班签名时,孩子们的一笔一划都饱含着不舍。张齐贤在名字旁精心画上爱心,歪歪扭扭地写下“姜老师不要走”。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在这段支教时光里,孩子们用他们的真诚和纯粹教会我勇敢去爱,教会我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谢这段旅程,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我明白,在奉献中的成长、在付出中收获的幸福,是如此弥足珍贵!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也衷心希望更多人加入支教队伍,用爱为山区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让希望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G1-6 张越珩

我们支教的小学在村子里,交通不便,走进去要花些时间。孩子们很热情,离老远就能听见他们的呼唤,见到我们后非常兴奋。

课堂上的孩子们很有活力,我带着他们听歌、做手工、看影视作品,他们都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大多数孩子都很懂事,有的男孩说要把做的手工送给姐姐,也有的女孩说要把吃的留给妹妹,他们还会和我分享小零食和文具,会非常直接地表达感情,说“我们喜欢上你的课”……他们都是淳朴、真挚的孩子,身上流露出的纯粹让我觉得简单而幸福。

孩子们大多数都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算好。但看到他们依旧出现在教室里学习,我不由地感叹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孩子们淳朴的脸庞、对知识的渴望都让我为之动容。

真心换真心,孩子们的笑容是我此次支教之行的最大收获。即使群山相隔,也阻挡不了我们之间真挚的情感连结。好多孩子还给了我他们父母的联系方式,说要在暑假找我玩。三天的时光如此短暂,或许某一天我们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度相遇。我也祝福所有的小朋友能有更多书读,能去多看看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

G1-7 张思睿

踏上前往山区支教的路时,我未曾料到,这段经历会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篇章。

初到学校,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教学设备,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形成强烈反差。第一次站上讲台,望着那一双双清澈而好奇的眼睛,紧张感瞬间消散,只想将所知倾囊相授。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踊跃,哪怕是最基础的知识,他们都听得格外认真;课后,他们围在身边,问着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支教的日子虽有不适应,却满是幸福与感动。看着孩子们从羞涩不敢发言到自信表达,从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到眼中有了憧憬,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这段支教经历,不仅让我帮助了孩子们,更让我收获了成长与心灵的洗礼。那些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那些纯真的笑脸,成为我人生中最温暖的记忆,也让我明白,哪怕只是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

G1-5 张馨月

汽车驶离酒店后,路边的景色渐渐从山转向了平原。我望着窗外的风景,心想,我们这支队伍,仅有两天出头的支教时光,如此短暂的停留,究竟能留下什么,又能够改变什么呢?

我们一行人随带队老师前往自己的学校,刚迈步下车,一群孩子便从教学楼里奔涌而至,同时伴随着“他们来了”的话语,那些好奇的目光包围了我们。那些眼睛,澄澈、明亮,又或许还带着些对陌生人的害怕。

我走进教室,孩子们已在简陋的桌凳上坐下,眼神里盛满了期待和好奇。我和孩子们都很紧张,自我介绍之后我便试讲起来,原本的课程是给三四年级准备的,现在也只能从简单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来讲。

起初,声音在空荡的教室里如同投入深井的石子,没有什么回响。孩子们只是目光直直地投向我,那时我生怕这三天就这样徒然走过,于是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分发纸张给孩子们,让他们创造自己的“甲骨文”。孩子们毫不迟疑,低头便画了起来。

第二天我和朋友买了一些油性记号笔送给同学们。有个孩子问我,可不可以互换一支笔和一封信,我当即便答应了下来。第三天的离别来临之际,我和朋友用休息时间写了十封信。我其实并不擅长写作,想说的只能一句话一句话地往外蹦。最后一节课下课时,那个跟我交换圆珠笔的小女孩又悄悄在我身旁问我明天还来不来。看着她纯真的双眸,我的心情十分复杂。结课后,我们几人缓缓走出学校,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但依旧能看到他们挥舞着双手,向我们说再见。

在这短暂的支教之行中,比起我带给孩子们的东西,他们带给我情感上的冲击反而更为强烈。当直面孩子们那纯粹又直接的热情时——无论是与他们一起画画、跳绳,还是无数次听到那句“老师我爱你”——这份毫无保留的亲近,都成为了我此行最珍视的收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