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动态 > 学生风采
上实剑桥赣南支教纪实3:重走长征路,追忆红色岁月
2025-09-12  

暑期赣南行,上实剑桥学子重走长征路,收获满满,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与成长。孩子们一路行至大余、于都、瑞金,最后深入井冈山,在革命先辈足迹的引领下,触摸历史脉络,感悟长征精神的深沉力量,共赴这场红色之旅。

 

G2-10 霍梓淇

一辆承载着历史痕迹的绿皮火车,将我们送到了赣南老区。在火车上的那一夜,睡着不甚熟悉的简易床铺,耳边传来的是火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声,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便想着看看天上的星星,却发现望不到几颗。我知道我经历的苦不及红军的千万分之一。在赣南老区支教的几日,即使条件有些艰苦,但孩子们热切向学的眼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我动容。

 后面几日,我们去了一些红色博物馆,重走长征路,才真正有些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站在于都渡口旁,我耳畔仿佛传来了炮火的轰鸣声和红军战士们不屈的呐喊,他们是别人的父母、孩子、朋友,却用宝贵的生命铸就革命的光辉。最后那日的那场戏,完美总结了此次旅程,让我理解了为何人民万岁,人民至上,因为如果没有人民参与这场革命,就无法迎来胜利的曙光。

A1-2 何田田

当舷窗再次映入上海璀璨的灯火,我的思绪却仍沉浸在井冈山下那段意义非凡的红色研学支教之旅中。这七天,是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是触摸历史的精神洗礼,更是青年一代在实践中淬炼初心、勇担使命的生动课堂。

暑期阳似火,我们 70 余名青年学子从松江火车站出发,踏上了前往江西大余的旅程。即便绿皮火车的行程漫长,即便车厢内空间逼仄,也丝毫未能削减我们的热情。透过车窗,沿途的青山绿水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让我们愈发期待即将开启的支教与研学之行。

行程中,我们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瞻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我们攀登巍峨的井冈山,感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革命豪情;在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鲜花,向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战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每日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让我们在一粥一饭中体会到先辈们的艰苦卓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红色精神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

此次研学支教之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党课。它让我在红色沃土上汲取精神养分,在支教实践中锤炼精神意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以此次经历为起点,把在井冈山下收获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A1-2 艾秋铭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在江西这片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土地上,不同的际遇必定镌刻下无数动人记忆。

踏上江西的土地时,山间湿润的风裹挟着稻花的香气扑面而来,我未曾想到,这片红土地会以如此热烈的方式拥抱我。支教的乡镇小学藏在青山褶皱里,斑驳的砖墙爬满爬山虎,教室里课桌椅虽旧,却摆放整齐,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像山间的溪水,盛满对知识的渴望。我负责的是教他们认识音乐,从音乐的起源、类型、发展,以及乐器和乐理几方面进行教学。孩子们虽然有许多知识都不懂,但依然听得很认真。

结束了三天的支教时光后,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博物馆与英雄故居。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无名烈士的事迹。他们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大余的南方红军游击战争纪念馆,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击中了我。与主力部队长征的波澜壮阔不同,这里的斗争是寂静而坚韧的。看着展柜里简陋至极的武器、已经褪色的油印文件,我难以想象,先烈们是如何在缺粮少药、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中,坚守三年之久。“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元帅的诗句,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让我真实感受到了他面对绝境时铁一般的信仰与浪漫,感受到了“坚守”二字千钧的重量。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虽无需面对战火硝烟,但井冈山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走长征路一行,汗水与感动交织。白天是艰苦的徒步与深入参访,夜晚是热烈讨论与真诚的分享。孩子们开始真正理解,长征不是一段遥远的历史,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关于理想与信念,关于勇气与坚持,关于集体与奉献。

归途中的少年们,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传承——关于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定前行,如何在一个需要信仰的时代,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