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动态 > 学生风采
上实剑桥学子风采|潘执又:用热爱与专注,敲开帝国理工数学之门
2025-05-08  

上实剑桥2025应届毕业生,成功收获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华威大学等名校数学专业offer。

申请季如同一场无声的战役,标化成绩、文书、选校、选专业……每一步都牵动人心。然而,当大多数人在“规划”的迷宫中焦头烂额时,我却选择了一条更忠于内心的路径——以数学为舟,以思考为桨,在学术的海洋中寻找自己的航向。今天,我想分享这段从迷茫到笃定的旅程,或许能为同样热爱某一学科的你点亮一盏灯。  

为什么选择数学?我的答案很简单:它是唯一让我感到“游刃有余”的领域。尽管在竞赛中未曾摘金夺银,但我深知,真正的天赋未必是解题如飞,而是对学科内核的敏锐捕捉。  

初中时,一本《线性代数》让我第一次窥见数学的抽象之美。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空间维度的交织……这些概念像拼图般在我脑中逐渐完整。我开始明白,数学的魅力不在于复杂的计算,而在于逻辑的严密与概念的串联。高中时,群论与实分析进一步让我沉迷于数学的“骨架”——从定义到定理,从推论到应用,每一步都像是解开宇宙密码的游戏。  

天赋并非全能,而是找到自己与学科的共鸣点。若你热爱,便无需用竞赛奖牌证明自己;若你擅长,便能在庞杂的体系中找到独属的领域深耕。  

标化成绩相近时,文书是脱颖而出的关键。我的策略是用学术深度展现独特性。通读《数学分析》、《群论导引》等专业书籍,梳理知识脉络;以线性代数中的“向量空间”为例,将抽象概念与实际问题结合,展现思维深度;坦诚竞赛经历的不足,转而强调以志趣构建知识体系的经历,以“精准”代替“广撒网”。

我的选校目标很明确:无需面试、重视学术潜力的顶尖院校(如帝国理工、港大、新国立)。这一选择源于对自我能力的清醒认知——短时间内通过面试展现优势并非我的强项,但扎实的学术积累足以在文书中打动招生官。提前研究学校偏好(如新国立偏爱跨学科思维); 选课与目标专业强相关(物理、化学、高数提升综合竞争力); 建立错题库,反复练习关键题型。  

申请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是雅思。口语和写作的0.5分之差,让我一度焦虑。最终通过“分项突破法”解决;每日模拟考官对话,录音复盘;积累学术表达模板,避免中式逻辑。将任务拆解为“学术准备”与“语言提升”两大模块,每日固定时段专注执行,减少无效内耗。  

申请季的终点,不是offer,而是对自我的认知与对热爱的坚守。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某一学科中找到了归属感,请相信: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模板化的完美,而是用思考与热爱浇灌出的独特光芒

四年接近尾声,整个过程说不上坎坷也说不上顺利,大学录取结果我是比较满意的,同时也要感谢给我支持的老师们,他们给了我足够空间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引导。

陈阳老师在指导推荐信时展现的细致远超我的想象。犹记得去年深秋的夜晚,我抱着一摞实验数据忐忑地敲开他办公室的门,他放下正在批改的论文,陪我反复推敲新型环保材料的分子结构模型。在撰写推荐信的过程中,他不仅梳理了我参与的“石墨烯基海水淡化膜”跨学科项目,更敏锐捕捉到我整合材料化学与流体力学的研究思路。那封推荐信前后修改了五稿,从最初平铺直叙的版本,到最后那封充满学术洞察力的推荐函,字里行间都凝结着他在实验室灯光下与我逐段推敲的心血。

江茹老师的申请指导堪称艺术。在选校阶段,她独创性地将我的碳中和研究方向与北欧院校的极地环境研究项目精准对接,甚至挖掘出瑞士某研究所的冰川微生物治理课题。文书修改时,她引导我以实验室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隐喻科研心路,当我在“失败的第37次培养实验”段落卡壳时,她轻轻提醒:“记得那天显微镜里突然出现的晶状结构吗?那才是转折点的诗意”。模拟面试环节更是充满智慧火花,她设计的情景问答涵盖从格陵兰冰芯取样伦理到专利商业化困境,有次甚至请来毕业校友扮演挑剔的招生官,这种沉浸式训练让我在真实面试中应对自如。

在暮色中回望,终于懂得那些深夜实验室的灯光、写满批注的文献复印件、视频会议里跨越时区的指导,早已在时光中淬炼成打开梦想学府的密钥,助我开启帝国理工数学之门。此刻站在人生新起点,我知道前方的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秉持热爱与思考,人生之舟终将驶向梦想的彼岸

 

班主任寄语

认识你是在新生报到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你个子小小的,性格活泼可爱。A1年级阶段成为你的班主任,我逐渐深入了解到你的与众不同,尤其是对于喜欢的学科、喜欢做的事情的专注度。每次在图书馆看到你都是在认真的刷题、钻研数学竞赛,所以能有今天的申请成绩也是在意料之中。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去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挑战。相信你会越来越好,加油!——张海亮

分享到: